要把大学生往死里整了
谢浮名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先生日前在成都表示,“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如何扭转?陈部长给出的方法简单极了,那就是,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
我们知道,多年以来推行的应试教育政策,已经害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整整六年时间,从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最需要形成快乐的人生观、最需要长身体的人生阶段,我们的中学生们在忙什么呢?是一天到晚,围着中考、高考指挥棒拉磨,不间断地接受语数理化,政史地生等课程的折磨,对了,还有屠龙技一般的不切实用的外语。超负荷地运转,已经让中学生痛不欲生,每年,那么多的中学生绝望到自杀就是证明。
中小学生自杀,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我们无法获得一个城市乃至全国中小学生自杀的准确数据,只能艰难地从各种途径收集中小学生自杀案例,来理解一个个鲜活而幼嫩的生命何以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诀别他们还没有来得及领略的美丽世界。
早在2013年,有人爬罗剔抉,做了一次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发现75%的中学生自杀行为来源于学习压力,因为意志力被耗尽,出现的是崩溃之死:由于学习压力自我耗损,导致突发自杀或者蓄谋自杀,并不是轻率之死,负气之死。
谁能责备那些在高度压力下失控的孩子脆弱呢?或者指责他们缺乏责任感?当意志力在压力下损耗殆尽,即使成年人,也不敢夸口自己的控制力。
当所有的意志都消耗在生产分数的重复学习上,很多人丧失了生存下去的意志。疲累的身体要想支撑住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不可能的,中学生承受的超负荷作业量,正是心理崩溃的直接原因。
我们的可爱的教育主管部门,面对这一严重问题,不是年年喊“减负”么?可是,真正地减过负么?没有,反而是变本加厉,越减越负,把广大中学生往死里整。
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将高度单一的唯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演绎到极致,导致教学注重题海战术、重复训练,不仅普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更导致学生崩溃性自杀。
只要评价体系不变,中学生的压力不可能消减,所有的减负的言论都是空话。
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把中学生戕害得差不多了,如今,又瞄准了大学生,要把刚刚跳出了狼窝的大学生往虎口里赶,发出了增加课程难度的指令。
课程难易度,是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拟定的,中学课程难度如何,大学课程难度如何,有一定的标准,必须遵循通行的国际准则,不是权力人物或部门说了算,决不能因为部分大学生感到轻松,就重新制订一套考核标准。
那么,国际通行的标准是什么呢?普林斯顿大学对学生的12项衡量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 2)具有批判性和系统性推理的能力 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5)具有敢于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6)具有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 8)具有辨别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 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 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 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理念、文化的相关之处的能力 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如果掌握了这一评价标准,也就不会信口开河,凭空臆断什么要提升课程难度了。
自古以来,各门学科的设立,表现在对崇高人性、完满幸福生活的追求,如果只是为了整人,在难度上做文章,必将失去科学精神、知识积累,无助于美好幸福人生的建立。
如果一味地以难度来为难大学生,刻意让他们“不快乐”,不仅不符合国际通则,也是对大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践踏。
当下,我们的大学,采取严进宽出的政策,进了大学,差不多铁定能够毕业,极少部分不能毕业的,也不是因为课程难度。
宽进严出,并不是说要提升难度,而是把握好已有的国际通行的准则,改变唯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注重以个体的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地考察,
部长先生,你理解大学生的评价体系么?
其实,我们也知道,所谓的提升难度,是没有可操作性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考生的学业成绩并不一致,有的省市,甚至判若鸿沟,教育大省如湖南湖北河南山东浙江,比教育落后地区,高考录取分数线高得太多。这样,入学的大一新生,注定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统一提升难度,进校时,一大批文化水平较低的学生,如何应付得过来?难道真能让差不多一半的大学生不毕
业?
这就注定了提升难度,只是空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