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大都市不需要一半市民会英语
文/谢浮名
从今年起,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并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具体标准,其中就有“一半市民会说900句英语,既要诵读唐诗、宋词,也要诵读歌德、普希金。”(6月22日《华商报》)
笔者真的为西安市民捏一把汗。要会说900句英语,还要能诵读歌德、普希金,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难以办到。世界上有多少英国人、美国人能诵读德文的歌德、俄罗斯文的普希金呢?让西安市民学这些劳什子,这不是要命吗?
当然,假使会900句英语,能诵读歌德、普希金,是生存之必须,不学会它就无法混得下去,那么,即使再繁难,咱老百姓也只好迎难而上。可是,英语难道真的这么重要?
语言是工具,掌握一种语言,等于多掌握一种工具,作用自然是有的。可是,其作用的大小,得看平时是否用得着它。比如学开飞机,好处肯定有,可是,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说,会不会开飞机,没什么关系。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不能说它是毫无用处的屠龙术,但大多数普通民众,用得着它的时候少之又少,学会它,绝不是生存的需要。干吗用它来折磨市民呢?
其实,假使某种外语真的关系到了人们的生存,根本不劳驾政府来制定标准。在张家界,大多数小商小贩都会日常韩语,就因为张家界韩国游客多,商贩们为招来韩国顾客,都下了一番工夫自觉地学习韩语,用不着政府号召。因此,假使西安有了足够多的外国游客,英语成了广开财源的工具,人们自然会主动地去掌握的。
西安市相关部门,之所以不遗余力推行英语,大概是担心市民不懂英语,会导致外国游客种种不便。这种担心,纯属多余。现如今,国内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热潮高涨,可是,能有多少外国游客前来,很值得怀疑。假使没几个外国游客,难道让西安的市民们平时用英语摆龙门阵?再说,即便有大量外国游客涌入,会英语的人数也不必太多,100人里有1个懂,已经足够。真有外国游客碰上了沟通障碍,我们热心的中国人要帮助他,哪里找不到粗通英语的人才?近几十年的学校里普及的英语教育,让很多学生懂得日常英语,早就解决了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后无法沟通的问题。还有强制一半以上市民会900句英语的必要吗?
西安的这个市民素质计划,假使真的推行,笔者最担心的,是不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游客的抗议。比如说法国人德国人俄罗斯人,抗议西安只强制学英语,而不学法文德文俄罗斯文,是民族歧视。不知道到时候西安政府如何回应。
而且,是否国际化大都市,和市民掌握语言的多少,是没有必然联系的。纽约是举世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汇聚了最多数量的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们,可是,纽约不见得有一半市民会中文、德语、法语、俄罗斯语、阿拉伯文。
庆幸西安的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市民素质标准还只停留在“计划”阶段。在中国,有一种说法,叫“计划没有变化快。”这个标准能否实行得下去,现在还是未知数。因此,西安市民且不忙担心。
评论